深秋时节,沿着黄河入海口一路南行,在国华投资HG14海上光伏项目所在的渤海海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映入眼前:成群的海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一排排光伏板如璀璨宝石,静静吸收着太阳的能量。
10月23日,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垦利100万千瓦(HG14)海上光伏项目海上光伏平台安装达到90%,项目进程向全容量并网迈进,而如何在工程建设的“热火朝天”与生态保护的“静水深流”之间找寻平衡点?这道时代考题,在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上,有了新的解答。

图为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垦利100万千瓦(HG14)海上光伏项目
“这批鱼苗的生长状况不错,体型匀称、长度合格、活力强,是适合增殖放流的优质鱼苗,这次放流的效果肯定很好!”增殖放流负责人马骁哲说。10月16日,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项目开展首次增殖放流,5000箱、100余万尾精心培育的半滑舌鳎鱼苗“争先恐后”投入大海的怀抱,为守护渤海海域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
HG14海上光伏项目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毗邻湿地敏感区。从选址规划到运营管理,国华投资坚持“全生命周期”环保理念,生态保护的“绣花针”功夫随处可见。

图为员工参与增殖放流活动
在开发阶段,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严格避让生态红线;在建设阶段,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确保对海洋零污染;在运营阶段,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严防“跑冒滴漏”,力争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半滑舌鳎是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这次放流对补充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参与此次活动的山东省海洋局工作人员望着海中的鱼苗,语气中满是期许。半滑舌鳎作为典型的底栖鱼类,能凭借其摄食习性精准调控海底藻类与小型生物的数量,维持海域生态平衡;其种群数量的恢复,也将为海鸥等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推动整个渤海湾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

图为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这并非孤例。早在茄子视频 在山东省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渤和风电场投运之际,就曾向渤海放流半滑舌鳎42万尾、三疣梭子蟹850万尾和对虾8500万尾。从一次性的生态补偿,到周期化的保护修复,国华投资正在探索一条新能源开发与海洋生态协同发展的新路。
路在何方?答案写在海上。在HG14海上光伏项目现场,项目经理张泽成自豪地介绍:“我们采用‘渔光一体’模式,上层光伏发电,水下钢桩成为贝类栖息的‘人工鱼礁’,构建了‘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新业态,预计年生态养殖收益超2700万元。”这不仅是简单的“一地两用”,而是深刻的模式创新,它更能让能源开发从单一的价值索取,转变为生态共建和地域经济贡献,真正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图为候鸟群掠过HG14项目
如今的山东半岛,正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伏季休渔、湿地修复、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的多重发力下,生物种群数量稳步回升,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鱼类、鸟类作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据山东省海洋局测算,项目建设至今,渤海海域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物种资源量分别同比增长14.67%与17.98%,“美丽中国”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从生态补偿到产业融合,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这场转型的关键词,是“新质生产力”。
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技术的革新中。国华投资海上风机基础施工引入液压振动静音打桩技术,噪声峰值远低于传统工艺,有效避免了对海洋动物的声学干扰;在管理的创新上,构建“空海一体”巡检体系,通过高清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护海洋生物,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救助受伤动物;在严苛的标准中,所有海上作业船舶签订“零污染承诺”,配备油水分离器,废水经三级沉淀处理后循环利用,实现油污零泄漏。这一系列“国能经验”,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样本”。

图为工作人员检查海面船只对海洋运行情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值的传递。“海上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既不会产生有害气体,也不会产生污水。”在新户镇中心小学,国华投资新户中心场站检修班长王首柱正为孩子们讲解新能源知识。这是该场站第3次开展“新能源进校园”活动,当“新能源叔叔”用通俗的语言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种子,一个文明和谐的未来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图为世界青年能源行活动
“我认为,中国是解决气候问题最大的贡献者之一,这次的体验真正向我展示了中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今年6月,世界青年能源行活动在HG14项目驻地举行,美国青年王东韵与另外13名外籍青年现场参观巨型光伏板的组装、发运全过程,了解项目在国内首创使用的66kV海缆及陆缆长距离输电技术以及建设过程中采取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并对中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将继续以‘奋进者’姿态,持续推进HG14项目并网,打造‘生态友好工程’,守护渤海湾附近的青山碧水,确保生态保护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HG14项目经理张泽成说。